Our Projects
好看但是不足以封神!看完《闪电侠》,我心情复杂地写下这篇文章
在华纳、DC一路走下坡的情况下,好不容易终于要推出的《闪电侠》竟然又遇到主演埃兹拉·米勒大量的负面新闻,可谓一波三折。
但电影的好坏要靠内容说话,在上映之前超有自信、大量试片的《闪电侠》几乎得到一致好评。
就连阿汤哥看完以后都说赞。
《闪电侠》在事前最不被期待的情况下,意外的将观众的疑虑一扫而空。
虽然在我眼中并不算“封神”,但它确实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至少在米国超级英雄电影已经越来越疲乏的这个时间点,它找回我们当初观看超级英雄的那种最单纯的热血和感动。
难怪阿汤哥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电影”。
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不算“封神”?
因为以恐怖片成名的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虽然透过本片证明自己对大型电影的掌控能力。
但以同类型电影来说,他依然不可能做到诺兰或詹姆斯·古恩的那种高度。
所以要跟真正的“神片”来比较的话,还是有些许的落差。
而且本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特效做得不够好,尤其是大量的电脑动画人脸特效,每个人物看起来都是颜面僵化。
以一部特效大片的标准来说,难免需要扣一点分。
但以上这些形容,都是我用高标准来检视,如果以一般观众的标准来说,这是一部有娱乐效果又有情感共鸣的电影,甚至有满满的DC电影彩蛋,以及历年来的DC主要人物大集合,对DC影迷来说,可以找到不少惊喜时刻。
本片取材自DC漫画《闪点》,描述男主角小时候母亲意外被杀,父亲被误认为凶手而遭到判刑入狱,导致男主角从小就被迫独立生存,有一次被闪电击中而获得超能力,成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男人”闪电侠之后,意外发现他高速奔跑的时候竟然可以穿越时空。
于是当然想回到过去,阻止这场悲剧发生,没想到却因此引起连锁效应,导致地球毁灭危机,他必须和另一个时空的自己一起并肩作战,并且要找到其它英雄帮忙,才能解决这场时空灾难。
而这个“多重宇宙”的设定,也可以让一大堆的人物很合理的出现。
包括初代蝙蝠侠迈克尔·基顿,以及各种不同版本的蝙蝠侠,还有正妹版本的超女都是本片亮点。
全片最大的看点,就是男主角埃兹拉·米勒一人分饰两角,用惊人的演技明确区分两个角色不同的个性。
其精彩演出根本可以同时入围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尤其是后半段跟母亲告别的那一场戏,观众很容易被他的情绪渲染,跟着眼眶含泪。
即使有人认为私德有问题的艺人不该支持,但在他已经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并且有意悔改的前提之下,我们还是可以回归到表演才华来评断一个艺人的价值。
如果就事论事的以演技来看,要说埃兹拉·米勒撑起整部电影,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如果要我来挑选最喜欢的片段,我觉得最前面那场闪电侠与本·阿弗莱克版本的蝙蝠侠联手拯救城市危机的大型动作戏,应该是整部电影最好看的一场戏。
尤其是蝙蝠侠的飞车特技,以及闪电侠在倒塌的医院大楼中间,以高速行动的超能力拯救从高楼摔下来的一大堆婴儿。
整个场面设计如同行云流水,看起来非常过瘾。
反而是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桥段,理论上应该是让主角们大显神威的高潮时刻。
但整个编排似乎变得有点反高潮,那是因为这场大战要强调的是情感主题,以及主角在经历一连串事件之后如何反省自己。
以一部英雄片来说,很意外这部电影的感情戏竟然如此饱满,算是打破了“英雄片只会打架”的刻板印象。
刨去动作戏,本片融合喜剧和动作等娱乐元素,但是它带给观众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只有看英雄打败坏人,而是让英雄经历一场冒险之后,得到丰富而完整的成长曲线。
观众随着英雄的成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领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想过,如果能回到过去,是不是有机会修补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遗憾?
但本片告诉观众:改变过去是徒劳无功的事情,因为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
如同蝙蝠侠早就劝告闪电侠“过去的伤痕,成就今天的我们”,与其纠结于过去,不如更认真的活在当下。
《闪电侠》这次的质量非常非常的好,虽然片外风波不断,像是早期都换了不知道几次的导演与编剧,而且是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的第一部超英电影,先前的《妈妈》与《小丑回魂》系列也是恐怖片性质(虽然DC多少带点黑暗性质)。
如果要改编“闪点事件”就怕会有点走偏。
尤其是编剧克里斯蒂娜·霍森之前《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给我留下太糟糕的印象。
这个阵容属实有点不妙。
再加上埃兹拉·米勒近期的社会事件,都有一种《闪电侠》要黄了的感觉,甚至詹姆斯·古恩上任后就宣布重启DC宇宙与后续一连串的计划,我真心觉得《闪电侠》肯定是制作成本太高,要放弃不如多少捞点钱,榨干剩余的最后价值。
毕竟DC现在就是“去扎化”,所有扎克·施奈德留下的遗毒通通把它清干净。
这个印象一直到《闪电侠》的预告出来开始让人有点期待,尤其是新闻上有几个确认的特殊彩蛋,渐渐地在心中有一丝丝感觉,该不会DC要振作了吧!
老实说漫威的第四阶段不仅是全面拉垮,编剧基本上也根本是在状况外,各种Bug层出不穷就算了,还硬是要凑很多无聊的笑梗在电影中,好像深怕观众发现电影太无聊,只好强迫让观众转移焦点。
但没想到适得其反,难笑的笑话更凸显了电影的深度不够,只是一点一滴地消磨先前打下的好基础。
漫威只剩下蜘蛛侠有些许看点,但讽刺的是蜘蛛侠版权在索尼身上,还不算是真正的漫威系列。
而强行结合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基本上也是强行消费“三蛛同框”,这点的确很卖情怀。
但真的有为剧情服务吗?梅婶就是一个强行刺死的角色,死得一点都不尊重该名角色本身的意义,还不如动画版本的《蜘蛛侠:平行宇宙》中迈尔斯叔叔死亡来的令人动容,《蜘蛛侠:英雄无归》中彼得的角色成长不仅没有合理性,更可悲的是把系列反派找来演出后随随便便的结尾,完完全全浪费这些反派影帝的加持。
但我可以拍胸脯保证,以上所有缺点在《闪电侠》里面几乎都没有。
我不会说《闪电侠》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超英电影,但基本上是我近期,甚至这几年内看过最尊重角色的一部超英电影,没有过度消费任何一个角色,而且所有出现的角色与彩蛋惊喜都既在情理之内,也在意料之外。
就好像你看《蜘蛛侠:英雄无归》前就有幻想如果三蛛同框那该有多好,而电影也如期的出现三蛛同框,真的让你惊喜到不行。
《闪电侠》基本上做到了你对DC电影的所有期待与完美的结尾,而且这个期待与结尾还是依据着《正义联盟》最长版本的收尾而来的(打点擦边球)。
我们都知道重启即将到来,但这个重启不是像以前DC觉得2006年的《超人归来》票房不好,所以就直接砍掉所有设定再来一部《超人:钢铁之躯》,不是完全那种再编写一次故事设定,继续告诉你关于超人起源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其实已经讲过N多遍遍,老掉牙了。
但《闪电侠》的重启不会让你感到一丝的突兀。
而且关于“多元宇宙”与“闪点悖论”的描述也恰到好处,当然这部分要较真的话,逻辑上的确有点Bug。
但他用了很简单的描述理论就解释那些以往在其它超英电影中提到“多元宇宙交集、时间悖论问题”等理论架构的片段,大多是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在说啥,只是将电影搞得很复杂有深度的内容(大多都有逻辑硬伤,但是说得太复杂一瞬间会觉得好像很有道理)。
而本片的理论基本上你花10秒就可以搞懂它想描述的部分,比喻做的实在恰到好处,不管实际上仔细推论会产生什么样的谬误。
但它对于一般人进入这种关于时间悖论、多元宇宙的超英电影来说(尤其是现在超英设定越来越复杂,如果以前没有追的话其实进入是有点困难),可以算是降低非常多的门槛。
这个门槛已经低到你大概只要知道《正义联盟》在干嘛、蝙蝠侠、闪电侠、超人这些角色的能力跟服装不要搞错,基本就可以直接服用《闪电侠》本片了。
当然如果你先前DC电影有追的话,还会发现许多令人非常惊喜的彩蛋,而这些彩蛋之于电影的关联与设定,不仅会完整的交代整个DC宇宙的来龙去脉,也对未来DC宇宙的重启、回顾过去经典角色的缅怀等,都做到我觉得是DC唯一一部电影。
对这些超级英雄的最大尊重与延续,老粉一定会非常的感动。
而这片不仅会让老粉丝回流,也会增加许许多多的新粉丝入坑。
正是上述所提到其太平易近人的低门槛,不会让新粉丝在观影的时候一头雾水,就如同之前《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就塞了太多东西。
以至于太多新粉丝要看解说才能了解背后的彩蛋,尤其这些彩蛋还颇为重要,几乎乘载当时扎导原定正义联盟的架构(对,我就是在说闪电侠,那个在蝙蝠侠梦中出现的闪电侠,当初我看到其实很开心,但周遭朋友一头雾水,我出影院忙着解释彩蛋就很痛苦了,更遑论一般的观影者)。
因此让不少人退坑,只觉得DC在搞一些让人看不懂、但又好像很厉害的东西。说穿了就是前戏不足,要匆匆两三部片就想带出所有《正义联盟》的创始鼻祖,太贪心了。
而在角色的音乐、服装、道具、动作、表情等细节,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都完完全全深入进了角色设定。
而且本片不只是武戏才拍摄的好,文戏的张力也是如此(结尾铺陈着实令人感动)。
“闪点事件”有看漫画的大概都知道结局,我这里暂不说明,我只能说在配合剧情的需要下,它选择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既致敬漫画也服务到了新入坑的观众,剧本的确是有认真的想过所有发生的事件,不是只为了卖情怀或是刻意要让某个角色领便当(像梅婶那样)来做效果。
而是真真切切的为这个故事本身的完整性来做推进,这也让我真想不透编剧你为啥可以写出《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这个烂作品,还是我误会你了,是导演拍烂了?
总之《闪电侠》的一切都让我非常的享受。身为一个狂热超级英雄的老粉,真真实实的在影院感动了一把,虽然特效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假(像超女高速移动时背景合成没有很到位)、一点逻辑上的硬伤(有关时间理论的电影很少有真正去排除逻辑上的不合理处,通常都用简单的比喻一笔带过)……
但本片真的真的真的做到了瑕不掩瑜,难怪埃兹拉·米勒出事华纳还是力保,《闪电侠》真的太棒了。
如果接下来DC都是这样的质量,我想超英电影真的可以再红十年。
只是从漫威转到DC去了,可惜电影票房不太好,不然现在我应该在二刷当中。
再来说说彩蛋部分。
这次的《闪电侠》或许是DC也是最DC的彩蛋吧!
说不DC是因为比起其它容易让人惊呼连连的结尾彩蛋与一些其它多元宇宙彩蛋来说,这跟DC一点关系也没有。
但是要说它最DC的部分,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它基本可以贯穿整个《闪电侠》的基调,甚至是将《闪电侠》与其它DCU电影不同的最大原因(这里是指在《超人:钢铁之躯》之后的DC扩展宇宙电影)。
有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本片是承接扎克·施奈德版本的正义联盟,而扎导所建构的出的DC电影宇宙本质上是比较黑暗、深沉且严肃,从《超人:钢铁之躯》到《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一路下来,不仅是配乐、色彩、故事描叙上都比其它DCU电影不大相同。
网络上也有很多比较扎导版本的《正义联盟》与乔斯·韦登版的《正义联盟》的比较,有看过两个版本的就完全了解我在说什么。
光是超人直观的装扮就完全不同,更遑论故事架构、那些令人尴尬的笑话桥段等等,扎导的版本更显出一股“严肃”的气息。
但《闪电侠》虽然承袭了扎导版本的DCU设定,但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节奏与喜感。
当然,导演不一样风格当然不一样,可是别忘了安德斯·穆斯切蒂可是个惊悚片底子深厚的家伙,要玩黑暗、深沉且严肃的电影风格也不是不可以。
更何况谁说《闪电侠》一定要走喜感路线,如果埃兹拉·米勒的故事是走另一个“过去”拍摄的手法呢?
当然这样的方式势必会让原本闪电侠角色与前面几部电影所塑造的人设不符,而必须增加更多的剧情来说服观众,而导演又在某个层面上要肩负重启DCU设定的重任。
因此《闪电侠》的基调与节奏,甚至于观影门槛都要特别降低才行。
但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从影片最终整体的呈现来说,基本上算是新旧粉丝都得到大大的满足,虽然仍有些瑕疵(像是超女不够立体、特效某部分有点假、母子情感描述再多一点等),但已经是瑕不掩瑜了。
这些部分除了归功于编剧与导演在述说与拍摄此故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导演用了非常简单的“譬喻”使得你可以很快地进入剧情重点。
而当中我觉得用的最好的有两个譬喻。
先说明一下,之所以铺陈这么多就是希望怕被暴雷的人可以不会一点进来就看到不想看的。
接下来的描述虽然不会真正剧透任何《闪电侠》的重要剧情,但如果有人连一点点“雷”都无法踩的话,那就自己斟酌看吧!
第一个好的譬喻,也是我觉得最佳彩蛋的譬喻就是“回到未来”;
而第二个好譬喻则是“核意面(意大利面)多重宇宙”。
我先简述一下第二个譬喻,因为这不是我今天要谈的彩蛋重点,基本上这个譬喻可以让你在10秒内了解关于《闪电侠》要描述的多重宇宙的形式。
基本上不是闪电侠穿越到其它宇宙,而是因为闪电侠改变时间的同时,会划分出新的时间线。
而这条新的时间线同时会带有该时间线自己的过去,也就是一但闪电侠改变一些事物(无论多小),就会产生出一整个全新的现实宇宙,而这个是不可逆的,也是那些消失的人事物不存在、无法回来的原因,借此就可以展开重启的DCU。
好,让我们回到第一个譬喻,在电影中闪电侠因为改变过去而导致一些在他印象中那些本应存在的超级英雄不是消失就是不知所踪。
直观的来说就是《回到未来》这部电影的主角从迈克尔•J•福克斯换成艾瑞克·斯托罗兹。
这个稍微有点历练的科幻迷大概会知道这两个角色的差异,但至少一般人也能了解到因为改变过去,所以印象中电影的主角不同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但仔细一想,《回到未来》这部片在《闪电侠》中的争论其实花费蛮长的时间,甚至埃兹拉·米勒在知道换主角后仍依然碎碎念,更在确认完没有他心中那些超级英雄存在的时候,又再度埋怨自己的改变过去。
因而使得艾瑞克·斯托罗兹演出那应该是属于,也只能是属于迈克尔•J•福克斯所演出的《回到未来》男主角马丁。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画面或议题反复地在荧幕上所拍摄,那基本上《回到未来》这个譬喻就似乎不是这么单纯的一个只是为了交代闪电侠改变过去而引发电影主角换人演的单纯事件。
安德斯·穆斯切蒂提在之前《闪电侠》电影访谈的时候就有特别说到他要放《回到未来》的电影梗,甚至也觉得如果在某个宇宙艾瑞克·斯托罗兹应该会是该部电影的主角。
当然最后他还是认为迈克尔•J•福克斯还是当仁不让的唯一正选。
指示应该存在一个宇宙让艾瑞克·斯托罗兹成为《回到未来》的主演。
而事实上,艾瑞克·斯托罗兹也应该会是《回到未来》的主演才是,因为现实中1984年时迈克尔•J•福克斯正在拍摄《家族的诞生》,所以原定1985档期上映的《回到未来》只能寻找备案人选,而当年的两个备案之中,艾瑞克·斯托罗兹就是其中一个,甚至现在在网上也找的到他当时拍摄电影的一些花絮。
而最后《回到未来》仍是由迈克尔•J•福克斯主演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艾瑞克·斯托罗兹的表演会使得整部电影的基调过于严肃,而迈克尔•J•福克斯的表情与演出效果却让整部电影增添了不少喜感。
同理,安德斯·穆斯切蒂承接了扎克·施奈德的《正义联盟》后续,但既然要降低门槛与重启DCU,那么风格与基调的改变也是必然。
因此《闪电侠》在电影中提及许多次迈克尔•J•福克斯才是正选,似乎也是在暗示本片的基调与先前的严肃风格不同,导演巧妙的利用《回到未来》演员置换的暗示,既简单说明了改变过去会产生蝴蝶效应,又带出“现实”艾瑞克·斯托罗兹与米高·J·福克斯饰演时电影基调的不同。
在反转只有“米高·J·福克斯”才是应该是拍片主角的描述来强调本片的基点已经跟以往的DCU有所不同。直接一鱼三吃,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觉得设计最好最惊喜的彩蛋。
当然其它的彩蛋有一些也是需要“有点阅历”的影迷才懂,不过那些彩蛋基本可以透过服装造型来加以理解,也没有像《回到未来》这么多丰富层次的暗喻,这次导演对于《闪电侠》的用心程度,我真的是太钦佩了。
所以我才说,《闪电侠》应该是本年度最让我惊喜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