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Our Projects

科大讯飞,股价上演“过山车”,AI大模型能否撑起千亿市值?

经典案例

科大讯飞,股价上演“过山车”,AI大模型能否撑起千亿市值?

2025-03-22 23:35:14 8


过去两年,科大讯飞(002230.SZ)的股价走势堪称魔幻。

从2023年中的持续阴跌,到2024年9月后的强势反弹,市值一度逼近1300亿元。

这家曾被贴上“AI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为何能在争议中逆袭?

36万股东期待的“柳暗花明”,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迎来了价值重估?

科大讯飞,股价上演“过山车”,AI大模型能否撑起千亿市值?

股价暴跌70%又暴涨70%,背后推手是谁?

2023年,科大讯飞经历了至暗时刻。受市场对AI赛道预期降温、业绩承压等多重因素影响,其股价一度回撤超70%,投资者信心跌至冰点。

然而,2024年下半年,剧情突然反转。随着AI大模型成为A股炒作主线,科大讯飞股价一路狂飙,短短数月涨幅超70%,市值重回千亿俱乐部。

核心逻辑只有一个:AI大模型的稀缺性。

在A股市场,真正专注于大模型研发的公司屈指可数。尽管国内巨头如百度、阿里、腾讯早已布局,但它们均以港股或美股上市;华为、字节跳动等未上市玩家则更聚焦生态闭环。

相比之下,科大讯飞凭借“全栈自主可控”和“垂直场景深耕”两大标签,成为资金眼中难得的“纯正标的”。

两大杀手锏:国产化+垂直化,构筑护城河

1.全栈自主可控:从算力到应用的“国家队”底气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背景下,“自主可控”不仅是战略需求,更是生存底线。

科大讯飞深谙此道。从立项之初便与华为达成合作,基于国产GPU训练大模型。其“讯飞星火”不仅是国内唯一完全依托国产算力平台开发的全民级大模型,更被视作抵御技术“卡脖子”的关键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移动的国资背景,进一步强化了其“国家队”属性。

在政策导向明确的AI赛道,这一身份无疑为科大讯飞赢得了更多资源倾斜和市场信任。

2.垂直场景突围:不做“全能王”,只做“隐形冠军”

与通用大模型玩家不同,科大讯飞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扎根细分领域,用刚需场景变现

狗万体育网

C端硬件爆款频出,学习机、办公本、翻译机等产品常年霸榜电商平台。2024年“双十一”,其AI学习机销售额同比增长65%,拿下6个品类冠军。

B端行业大模型落地开花,与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央国企合作,覆盖能源、通信、医疗等300多个场景,中标金额断层领先。这种“深挖一口井”的策略,既避开了与巨头的正面厮杀,又形成了差异化的技术壁垒。

繁荣背后:盈利难题与现金流危机

尽管股价风光,科大讯飞的经营基本面却暗藏隐忧。

1.财务数据“触目惊心”

增收不增利:2024年上半年亏损4.01亿元,第三季度虽扭亏为盈,但5696万元净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超90%。若剔除补贴,实际仍处于亏损状态。

现金流紧绷:截至三季度末,货币资金较年初减少8亿元,应收账款却飙升至140亿元,短期借款暴增近3倍,现金比率创上市以来新低。若盈利无法改善,公司或将被迫启动定增“补血”。

2.大模型赛道集体“烧钱”

全球AI行业仍深陷盈利困局。OpenAI年营收37亿美元,亏损却高达50亿美元;国内玩家如月之暗面、深度求索甚至选择免费开源模式,短期内根本不考虑盈利。

对科大讯飞而言,竞争对手的“钞能力”更令人窒息.华为、BAT坐拥雄厚资金,深度求索背靠幻方量化,而自身却面临偿债压力。

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中,科大讯飞的弹药库并不充裕。

未来悬念:夹缝中能否杀出生路?

科大讯飞的机遇与挑战同样鲜明.

机会窗口方面,政策对国产AI的支持、垂直场景的深耕经验、国资背景的背书,为其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

致命软肋方面,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巨头挤压,若无法在细分领域快速实现规模化盈利,恐难逃“陪跑”命运。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横空出世,大幅降低了AI训练成本,行业可能加速进入“淘汰赛”阶段。

届时,科大讯飞能否凭借现有优势守住阵地,还是被资本更雄厚的玩家吞并?答案仍待时间检验。

结语:AI长跑,耐力比爆发力更重要

股价的暴涨暴跌,折射出市场对AI赛道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态。

短期看,科大讯飞凭借稀缺性和题材热度,或许仍能吸引资金追捧;

但长期而言,只有解决盈利难题、夯实现金流,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毕竟,大模型的终极战场不在资本市场,而在能否用技术真正改变世界。